《一所大学的抗战》播出,海内外校友、校亲发来热议!
在风雨飘摇之际 挺身而出
在国家存亡之时 义无反顾
交大抗战的画面历历在目
唐院师生的事迹永不磨灭
《一所大学的抗战》
2023年8月16日至18日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
《发现•中国》栏目首播
师生校友通过不同形式收看了节目
体悟峥嵘岁月 不忘光辉历史
与生生不息的精神同频共振
茅以升女儿茅玉麟
《一所大学的抗战》在贵州福泉举行开机仪式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好多年过去了,摄制组坚持不懈,不放过每一条线索,寻找每一位在世的亲历者,查阅大量史料,终于完成了这部纪录片,为后世留下真实宝贵的历史。我听说你们采访的人当中,已经有19位去世,但他们的真实经历已经被你们记录下来,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我现在正在欧洲,由于时差的原因,我还是从手机上收看了实时播出,非常感动。为我们的前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动,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也为你们的数年如一日的劳动感动。我的不少朋友给我发微信,打电话,说他们都及时收看了。这部纪录片已经远远超出了校史的范围,它是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抗战,是中华民族的抗战。谢谢你们。
▲《一所大学的抗战》第三集片段
美国硅谷校友李泽甘
我的名字李泽甘,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机械系1949级学生,1950年12月我响应毛主席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到朝鲜战场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战后回到唐山交大复学,1980年来到美国工作学习和生活一直到现在,我现在和我的家人是住在旧金山湾区硅谷。
今天早晨旧金山时间6点半,我已非常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由周立军校友编导的,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一所大学的抗战的纪录片。从纪录片中让我清楚的知道了我的母校127年来,不仅在建校育人方面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敌人的蹂躏,培养祖国的科学技术人才,不避艰险克服万难不断地迁移到西南地区的湖南云贵建校复学的校史。
这部纪录片弥补了我对校史的一片空白,今年我已经95岁看了这部纪录片也给了我继续生活的勇气!我非常感谢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了这部纪录片!我也非常感谢周立军校友和他的团队,经过了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这史无前例的一所大学的抗日校史纪录片!
▲《一所大学的抗战》第四集片段
加拿大观众
昨晚9: 30至10: 30我继续观看了纪录片"一所大学的抗战"第五、六集,主要阐述了该学校的校友们参与了滇缅铁路等工程建设,不怕苦不怕累,无怨无悔,乐观豁达,为抗战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值得关注。这个学校现在叫"西南交通大学",抗战曾用交大唐院、唐山交大等名,了不起的大学。
纪录片《一所大学的抗战》共6集,我已全部看完,受益非浅。八年抗战期间,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其校园被日冠占领。全校师生被迫几次迁址南下,在炮火中在艰苦的环境中,交大人不危艰险与国同难,学以致用。鬼子控制了沿海港口,国际援助的物资只能从西南入境。他们冒着硝烟战火,架桥、修路、建设飞机场。挽救了百万战士和百姓的生命。他们为了阻挡敌人,又亲自炸毁了自己用鲜血汗水生命建筑起来的桥梁铁路(钱塘江大桥、缅甸铁路)交大人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他们有信心:抗战一定会胜利,这些建筑一定会复建。
▲《一所大学的抗战》第五集片段
六集纪录片真人真事,再现了当年的情景。感谢编导人员,他们用八年时间,走访国内外有关人员、查阅大量资料。他们太辛苦了!
希望我国青少年朋友们能够继承并转承交大人的爱国精神。奋发图强,在复兴中华民族伟大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才能。
读了黄彩玉、柴帧二位朋友的微信,对他们观看纪录片《一所大学的抗战》后的感想很有同感,我也全部看完这部纪录片,同样认为这是一部宣扬爱国主义,宣扬中国大学的抗日 历史,宣扬茅以升、竺可桢等一大批科学家为发展祖国交通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等方面的一部非常可贵,非常难得的好教材,同样衷心感谢为纪录片做出积极贡献的影片制作人员,同样希望我国青少年能够继承和发扬交大人的爱国精神,在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中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周老师,中国教育电视台很好找,在我女儿的帮助下,在iPad上终于找到,这里时间9点半开始演了两集。
周老师,我和你有同感,我也是耳聋眼花,虽然有些镜头没看懂,但确深受教育深受感动。在那苦难的日子里在敌人的铁蹄下,学校的老师们教育家们不顾自身安危带领学生搬迁。反映的都是真人真事,70多年前的事情。真不容易。感谢全体制片人员辛苦了。
片中贯穿人物陈大锳、朱颖卓的儿子陈德浩
首先我要感谢以您为首的摄制组,8年来不懈的努力。并恭喜你们最终获得了成功。因为已经公演了,所以我也就毫无顾忌的广泛传播。下面仅转发几则旅居海外的亲属,同事和同学的反应供您参考:
“德浩兄,两集纪录片已观看。谢谢。真是好作品。内容太感人了。伯父伯母当年不愧是国之栋梁,世纪菁英。他们的志向、毅力、与情操令人肃然起敬!弟期望能看到其余数集。”
“原来只知道西南联大,唐工院的抗战经历也是可歌可泣。茅以升的钱塘桥刚修完就自行炸断也是很悲壮。
陈工的家史也是饱含国难记忆!
纪录片简直是抢救式拍摄,多名被采访者都已作古。”
你们的工作真是太深入细致了。包括南京的房产,你们都调查的那么清楚。另有一件让我特别惊喜的事情是?在这之前我只知道我有一个夭折的哥哥。但没有见过他的照片。在这部纪录片当中,居然发现了他的照片。拍纪录片儿远比要拍情节故事片儿困难的多,后者只要找一些演员。布置一些场景。拍摄下来就算了。而且现在有很多故事片儿。从剧本到拍摄水平极低。实在懒得看。
我要再次万分的感谢您和您的同事们。我以前说过。我们是三代人同葬在一个0.5平米的小墓地里。大姐的骨灰也带回来了。我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将他和父母安葬在一起。届时我准备把这个U盘。放入我父母的骨灰盒。他们在天之灵也会感激您的。
▲《一所大学的抗战》第五集片段
唐山校友会会长苏伟
唐院师生,
路桥中坚。
不畏牺牲,
抗戰钜獻!
抚今追昔,
感慨万千。
谨以此片,
缅怀前贤!
沈阳校友淞叶撰联
上联:唐院师生 流亡办学 浴血抗战 交通报国 救民众于水火;
下联:交大校友 奔波走访 奋力挖掘 摄录成献 扬前贤之功德。
横批:竢实扬华
无锡市政协主席任一鸣
在日本战败投降78周年来临之日,历时8年拍摄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一所大学的抗战》终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公映了,看了让人心潮澎湃。纪录片用真实的影像呈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在抗战期间坚持办学的艰难岁月,记录了以茅以升为代表的交大人投身抗战、工程报国的感人故事。从这个角度说,这既是一所大学坚持办学、弦歌不辍的抗战壮举,更折射了中国知识分子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这不是简单的校史纪录片,更是中国知识分子抗战史的一部分,可歌可泣,可爱可敬。所以,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弘扬先贤报国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江海博物馆袁馆长
第六集中讲述龚继成事迹的篇幅很多!致敬交通报国的抗日民族英雄们!致敬唐山交大!
我是2018年去滕冲疗养,在滇西抗战纪念馆里第一次看到这位我们海门的杰出人物事迹才知道的,他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令人感动,为之骄傲!
太可惜了,正当壮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我们和其孙女龚长桥女士一直保持联系的,希望能有机会好好做一个展览,让更多人了解他的事迹和为我们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
北京校友马达
看到熟人的祖辈,很是感动。小时候经常去龚启英家玩,不知道他的父亲龚继成如此伟大。我考交大,好像也是受龚启英伯伯的鼓励。
去世太年轻了。非常可惜。但做这样的工程太耗人了。
校友张一兵
连续两日晚观看大学抗战影片,视觉、声音加上洗炼的文字,完美结合,效果非常棒!每晚两集一个小时的影片不知不觉中就看完了。在此添加一点佐料。
在平越敲半截钢轨做上下课铃声,这根钢轨是侯家源提供的(来自《交大友声》)。从唐院校史角度讲,侯家源挖掘的还不够。抗战时在平越复校上课,侯当时在铁路部门居高位,从物力财力方面贡献很大,大事小事皆上心,看到学校没有课铃,派人找来半截钢轨悬挂树上,敲击作铃声。1957年侯在台湾去世,葬礼隆重,备极哀荣,《交大友声》有详细报道。在赴台的唐院校友中,侯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抗战胜利后返校途中,铁路部门的唐院校友利用职权调来当时最好的专列运送师生,大有班师凯旋之势!
▲《一所大学的抗战》第四集片段
做盟军译员,各校情况不同。陈荫樾抗战胜利后返校续读,而西南联大的岳父是提前一年毕业,但毕业证押在学校,胜利后回校取证,拒绝从军者一律不给毕业证。同期的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待了六年,没有毕业证,这是汪一生的隐痛。现在说法不一,有说汪拒绝从军当盟军译员;也有说汪学业吊儿郎当,英语水平根本当不了翻译。
影片中有一个乘坐飞虎队运输机穿越“驼峰航线”的镜头,岳父也是乘坐陈纳德的运输机从昆明走同样的航线到达印度。他讲,那是头一次坐飞机,每人背一个降落伞包,被告知遇到紧急情况跳伞,出舱后默念“1、2、3”再拉动伞绳。
纵观《交大友声》,感觉唐交与上交是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拉开了距离,在早还领先上交呢。我的体会有四点:1.唐山地理位置远逊于上海,2.唐交毕业生就业局限在铁路系统,而上交要宽泛的多,3.唐交毕业生人数远低于上交,影响力自然不及,4.上交走仕途的较多,著名的如长者、铁道部丁部长等。
贵州校友会会长朱东敏
这两集看完了,鼻酸流泪。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
伟大的母校,伟大的交大。
学校的坚韧不拔历史,校友们坚苦卓绝的贡献。我是在六十岁,看了您带领的团队制作的影视后才知道一点。
知道得晚了,知晓得少了!
赵祖康之子赵国通(片中采访人物)
徐家增之女徐华玉(片中采访人物)
罗忠忱外孙女林霞(采访人物)
这部影片拍的十分艰辛,历时八年,加上疫情,许多人都去世了,包括我姨夫。感谢周力军他们抢救性的拍摄,对学校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和高度的责任感。
浙江校友会会长毛晨阳
看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一所大学的抗战》,看着看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流下了一行热泪。恰被从房间里出来喝水的女儿看到了,女儿问:“爸爸,你怎么哭了?”好尴尬。
刘邦祥之子刘天亮
看了一二集,拍得非常好,很震撼!尤其前辈们抗战时艰难求学,不屈不挠,克服千难万险,在平越站住脚,一面学习,一面抗战,最后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与全国人民一道奋勇杀敌,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如果先辈们能看到,该多好啊!想起在福泉立碑亭,一谈起母校唐山交大,老人们都热泪盈眶,他们对母校的挚爱,感情至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时如果能看到你们拍得片子,该多高兴啊!谢谢你们!
▲《一所大学的抗战》第二集片段
在美国的新竹交大校友JACK CHEN
看這個影集,真是令人熱淚盈眶!那個時代的交大人太苦了!這些資料收集真不容易,向周導演致敬!我读唐诗的时候,我在想:中國因為有這些詩人,在时光的长河之中,留下了美丽的篇章!交大也因為每個校友的努力,让这个百年名校,更光輝耀眼!
美国校友陈治宏
立校如同立泰山,
一方独立高精尖,
逼教日月换新天,
立万扬名天下先!
▲《一所大学的抗战》第六集片段
湘潭 何歌劲
《一所大学的抗战》带给了我们什么?
《一所大学的抗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首轮成功播出,给人印象深刻。在此之前若干年,中国文物西迁与西南联大西迁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成功推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所大学的抗战》的产生,则补上了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这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中国交大人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国教育与工程建设的赞歌,也是中国人民族脊梁的画像。
将近80年的时间距离,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遗憾。鲜活的唐山工程学院早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己经变得陌生,即使是仍然还在的当事者以及他们的后裔来说,也日益模糊。如果早几十年就有今天的认识,或许许多建筑与环境都会被保护下来,流传后世,但如今多己成为遗憾。但是,今天来回顾往事,又有它的好处,那就是历史需要远离。许多事情都是要有切肤之痛后才会变得更明白。我们今天来观照唐山工程学院的历史,就不再会熟视无睹,反而会更加深情与执着。
▲《一所大学的抗战》第四集片段
本片的最大特点,就是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今天己经没有了曾经有过的历史顾忌,可以全方位地去接近历史与解读历史。而编导手法特别注重文献,包括历史视频的呈现。唐山工程学院西迁,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日本侵略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也许唐院留下的文献与视频资料有限,但放在中国这片大土地下,就有可能找到诸多背景资料,这种真实图像与文字的交替使用,尤其能使今天的读者与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历史文献资料中,除了那些官方的(来自四面八方)历史档案,还有来自民间收藏的日记与实物,这就使影片还原历史场景更得心应手。本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特别注重对现场与人物的追踪。无论是曾经的校舍,还是当年修筑的工程,那些充满岁月残痕的东西给人以特别凝重的冲击。尤其是寻找当事人的穷追采访,真真实实是抢救。时过景迁,能留下来者,皆百岁老人,晨星寥落。即使是他们的后人,也己垂垂老矣。正是他们的出镜,才使诸多疑点得到廓清。例如,唐院在湘潭的第二校舍,之前的文献只记载了车站,恰好湘潭不仅有老火车站,还有与唐院主要校舍极近的窑湾汽车站。当时拍摄现场,一种意见认为,一定是汽车站,因为火车站太远了。我却认为应该是火车站,因为文献出自老铁路人,如果是汽车站就一定会加注,至于路远也就约10华里,在当时不是问题。这次公映,其中便有后来找到的经历者口述,这个疑点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再过二十年来拍此片那一定会更带遗憾了。本片的第三大特点,便是来回在历史与现实间穿梭跳动,这就把历史的回思与现实的展望得到结合,加强了本片的思辨力度。我们既能感受到“人世几经沧桑”,感受到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变化,也能使我们得到警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时代的要求;走向富强的国家与走向富裕的人民,一定不能为物欲所迷,一定要将报国的志向置于最高位置,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掉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所大学的抗战》第六集片段
本片之所以成功,更在于唐院自身的辉煌足以昭彰史册。唐院出了那么多杰出的人士,作出了那么多突出的贡献,这就使文本与数字视频有力可施。第三集在完成唐院的回迁之后,接着浓墨重彩地又推出了投笔从戎与交通报国(上下)共三集,占长度的一半。这样安排,既是有材料可用,更是落实唐院这所工科院校的唯实追求。学到的知识就是要最大发挥地用于全社会,急国家与民族之所急。唐院做到了,那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大家名字,那一组组辉煌的数字,不服不行。同时,在片尾处又推出了多年搜辑得来的全部校友名字,这是历史对每一个参与者的记忆。
滇缅公路那些镜头对我特别亲切。我的父亲何海云于1938年只身考入陆军驾驶兵教育第二团,在湖南零陵学习汽车驾驶3个月,转入陆军机械化学校驾驶教育营,在贵州独山学习驾驶一年多。1940年前后至1946年2月间,先后在辎重兵汽车独立第五营、独立第一营服役,后改投陆军汽车第九团返湘,最后是湘潭钢铁公司汽车驾驶员。抗战八年,他就奔波在云贵川及缅甸区域,滇缅公路是他跑得最多的地方。他1995年过世。他生前曾为我们讲述过其中的艰难。今年7月我在昆明参观云南讲武堂,其中正有远征军展览,可惜待我进馆时,入馆时间己过去一刻钟,参观人员只出不进。而《一所大学的抗战》正好弥补了我的遗憾。
以身报国 自强不息
弦歌不辍 砥砺前行
奋斗正当时 不忘来时路
西南交通大学的抗战故事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交大人
指引我们走向光辉的未来
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感想!
内容来源:《一所大学的抗战》摄制组
本期编辑:交大新媒体中心 彭澄琦
头图尾签:侯孟廷 卢颖 刘玢《致敬!传承!》
《余敏明: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定了!西南交大的抗战史,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
星标交大,关注交大每一天~
©版权归西南交通大学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